百余名科研人員齊聚山西,共赴全國體育科學研究所協作會第二屆科研人員體能和康復訓練技能比賽暨學術交流活動
9月5日至6日,由全國體育科學研究所協作會主辦,山西省體育科學研究所承辦,國體科技(北京)有限責任公司協辦的全國體育科學研究所協作會第二屆科研人員體能和康復訓練技能比賽暨學術交流活動(下文簡稱“本屆比賽活動”)在山西體育中心隆重舉辦。
來自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北京市體育科學研究所、上海體育科學研究所等29家體育科研機構的百余名科研人員參加了比賽及觀摩交流。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所長曹景偉、國家體育總局科教司副司長張濤、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副所長楊杰、山西省體育局局長趙雁峰、山西省體育局二級巡視員李潤民、國家體育總局科教司科技處處長程謙、山西省體育局科技教育宣傳處處長郭甫等出席了活動。
山西省體育局二級巡視員李潤民表示,本次比賽活動不僅是一次技能的較量,更是一次交流與學習的機會。選手們都是各?。ㄊ?、自治區)的中堅力量和骨干,專家老師都是深耕體能和康復訓練領域的權威,希望能充分利用本次比賽活動的機會,交流學習先進的理念、寶貴的經驗,提升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更好地服務于新周期奧運會和2025年粵港澳全運會備戰工作,為建設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做出新貢獻。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副所長楊杰在致辭中表示,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體育和科技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刻領會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中關于“必須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工作部署,全國體育科學研究所協作會自成立以來,不斷整合全國體育科研機構優質資源,發揮聯合優勢,提升國家隊奧運備戰科技保障水平和科技攻關能力,加強體育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全國體科所協作會以本屆比賽活動為契機,將成員范圍擴大到全國各省級體育科研單位,在推動我國群眾體育、競技體育、體育科技人才培養等工作等方面,攜手合作、凝心聚力,共同實現中國體育科技事業高質量發展的目標。
國家體育總局科教司副司長張濤在致辭中表示,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中國體育代表團在巴黎奧運會上牢記黨和人民重托,頑強拼搏,銳意進取,勇奪40枚金牌,創造我國境外參加奧運會歷史最好成績,其中科研人員為我國奧運健兒提供了堅實的科技支撐和保障。體育科技創新是提升競技體育水平、推動全民健身、促進體育產業發展的重要驅動力,科研人員是體育科技創新的先鋒隊和主力軍,科研人員的科研素養和實踐能力直接關系到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水平和國際競爭力。本次比賽活動,正是為此而搭建的一個重要平臺。通過比賽和學術交流的形式,相互交流體能和康復實踐知識和經驗,切磋技藝,同時也提供一個相互了解,加強溝通交流的平臺。
本屆比賽活動承襲全國體育科學研究所協作會第一屆科研人員體能和康復訓練技能比賽傳統,聚焦體能訓練、運動康復兩大熱門學科領域,并在內容和規則上進行了優化和完善,一方面圍繞體能素質評估與訓練、運動表現提升、運動康復結構評估、運動康復功能篩查與評估等,重點考察科技人員的綜合業務水平和實踐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加強了對參賽團隊協作能力的考察。
(體能訓練技能比賽現場)
在體能訓練技能比賽中,每支隊伍派出1至2人參賽,參賽隊伍提前30-36分鐘抽簽確定答題順序和內容并開始準備,準備期間允許和所在單位同事進行商議,并將訓練方案、答題思路等書寫在賽會提供的A4紙上。每組答題時間為12分鐘,其中純講述時間不得超過6分鐘,講述時,工作人員將參賽選手可對照準備期間書寫內容的投屏進行講述,可任意使用場內的器材、設備進行實操并講解。
(運動康復技能比賽現場)
運動康復技能比賽中,每支參賽隊伍根據電腦隨機排序確定答題順序和出題題庫,排序在前的選手答結構評估題,排序在后的選手答功能篩查與評估題,選手上場作答時從對應題庫中隨機抽取一題,每題答題時間不超過8分鐘。
除了技能比賽,本次活動還特別設置了專家點評和總結,以及巴黎周期國家隊備戰體能工作分享活動,共同探討體育科技在備戰奧運上的學術理論與實踐應用,分享巴黎周期國家隊備戰體能工作經驗;同時邀請了德國菲茲曼醫用電子公司北京代表處、北京言鼎華創體育發展有限公司等體能及運動康復頭部企業共同參加科學化訓練交流分享會,交流分享科學化訓練中設備選擇與使用等經驗。
據悉,全國體育科學研究所協作會科研人員訓練技能比賽今后將在拓展其他專業領域助力國家隊運動員在奧運會等國際重大賽事上為國爭光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全民健身領域,為我國全民健身、健康中國做出體育科技工作者應有的貢獻。